2018年11月11日下午,研究生院举行纪念我校恢复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工作第2次专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高级记者/主编王多博士、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谢遐龄教授、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刁承湘研究员、原复旦大学文科学报主编黄颂杰教授、校史研究办公室副主任钱益民副研究馆员。与会专家们共同研讨了我校恢复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纪念工作,围绕纪念文章初稿展开交流、讨论。
座谈会由吴宏翔常务副院长主持。吴院长首先介绍了研究生院纪念我校恢复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系列活动的工作设想及进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研究生院撰写纪念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板块内容,请专家们出谋划策,为纪念文章的修改和纪念工作的改进提出意见、建议。专家们畅所欲言,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举全校之力,共同做好恢复研究教育四十周年的纪念工作
专家们指出,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研究生教育离不开全校上下的支持。纪念恢复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是全校的重要工作,研究生院要主动寻求学校支持,并动员院系共同参与此项工作,多听取从事过研究生教育的一些老领导、老教授、老专家和奋战在研究生教育第一线的研究生导师等的意见和建议,成立写作班子和顾问组,老中青结合,共同做好纪念工作。
第二,广泛收集材料,并保证材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恢复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以来,各院系和各专业都涌现了大量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产生了许多研究生教育的史实材料。建议在总结材料时,要认真核对相关历史文献和数据,保证材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复旦培养的博士典型可以再多列举一些。我们的总结工作既是对过往历史材料的梳理存档,也为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在总结材料时,特别要注意全面反映文、社、理、工、医各个学科的最高成就和优秀事迹,体现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新格局。
第三,提高站位,提炼出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和问题
做好纪念工作要把握研究生教育指导思想,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高站位,从大量的史实中既要提炼复旦大学研究教育的规律和经验,也要找准问题和不足,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评价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比如体现研究生教育如何促进导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成长,提升了学历结构和层次;如何促进学科点和科学研究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做到质量是生命线等等。既要把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实践和全国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有机融合,也要放到国际视野上去评价和展望。
第四,与时俱进,展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
总结四十周年的经验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专家们建议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在总结之中,总结和展望要有高度,改革措施要有力度,导师、研究生和管理干部要有温度,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配合国家和上海的发展战略,争创国际一流的研究教育,共同展望我国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美好前景。
王多主编介绍了《解放日报》不同版面对文章的思想性、学术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并对研究生院提供的文章初稿提出了中肯的评估意见。
吴宏翔常务副院长最后总结。他首先感谢各位专家莅临指导,希望研究生院编写组同志加强与专家的联系,吸纳中肯建议;其次要加强和各院系、各部门的沟通,优化现有材料,落实关键数据,争取获得学校各层面的支持、集思广益。此外,在挖掘纪念工作的史料深度的同时兼顾理论高度,内容组织上要进一步突出复旦大学“救亡图存、服务国家”的主线,要有历史的根、未来的魂;要体现制度变迁,进一步提炼复旦大学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理念,并与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相衔接;要使用体现全国排名、领风气之先的数据,并且要以国内、国际标准为参照(如全国优博、ESI指标等等);要体现亮点,站位高、实操性强。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纪念恢复我校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文章撰写工作,稳步推进、落实纪念活动的其他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