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燃梦十载 赓续创新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浏览次数:959 发布时间:2023-04-16 11:43:52

 414日,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暨“与时而新,踔厉奋发,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题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上海市副市长解冬,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周亚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唐继卫等出席大会。部分大赛合作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领导和嘉宾、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师生等近60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及论坛活动。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讲话

 翁铁慧代表教育部对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积极关心支持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相关单位、向长期参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当前,我们迈上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多次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提供了基本方略和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统一部署,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结合点,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经历了改革创新和成效显著的十年。我们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取得突破。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抓重点建设、抓系统改革、抓基础结构,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加快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下功夫。二要紧扣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在加快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下功夫。三要聚焦关键问题重点环节,在加快健全全面质量保障体系上下功夫。

 翁铁慧对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办赛方向、运行机制和办赛成效予以充分认可。她指出,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也不断成长、机制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成为研究生战线备受瞩目的赛事,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她希望大赛能够积极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主动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战略擘画和重大决策部署,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为使命,以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为途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攻坚“卡脖子”难题,推动人才供需对接和成果落地,引导政府、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办赛的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通人才培养输出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赛事成果认可和转化。以赛促科技创新、以赛促人才培养,助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登顶世界一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翁铁慧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勉励研究生同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上海市副市长解冬致辞

 解冬受邀参加活动。她代表上海市政府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她充分肯定上海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解冬在分析了上海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指出,上海将抓住实施部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机遇,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和目标导向,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着力点,通过持续组织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解冬表示,上海市政府将努力为全市研究生培养单位、企业、行业架起密切合作的桥梁,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支持上海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领军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重点促进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融合、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讲话

 杨卫在致辞中对大赛十年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十年前,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因应“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而诞生,伴随着研究生教育这十年的蓬勃发展而成长。十年来,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坚持“立德树人”办赛方向,为超过88万研究生师生提供了创新实践和学术交流的舞台,得到研究生教育战线的积极响应;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办赛导向,对焦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重点发展领域,设置主题赛事,助力国家急需、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始终坚持公益办赛,积极筹集社会资源推动大赛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教育部等部委的充分认可和关怀指导,“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写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等意见》中。经过十年发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已成长为被各级政府部门认可、对研究生群体有较强吸引力、在行业和社会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杨卫代表主办单位对十年来支持大赛发展的教育部相关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社会各界表达敬意和感谢。他表示,将根据党的二十大的新精神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赓续精神,踔厉奋发,开创大赛发展新篇章,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致辞

 裘新代表复旦大学致欢迎辞。他指出,近年来,复旦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实施“博英行动计划”,践行“需求导向、分类引领、驱动创新、造就卓越”的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交叉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他表示,学校将以承办本次活动为契机,把研究生教育摆到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的创造性落实,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他希望广大师生通过大赛互学互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武汉市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局局长姜铁兵和华为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爱猛在会上分别代表与大赛长期合作的政府部门代表和企业发言,他们分享了合作办赛的收获和感受,给予大赛高度评价。

 在总结大会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发布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大赛十年发展历程,从不同维度,全面分析了大赛十年发展数据,公布了十年发展贡献力排行榜与大赛参赛师生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为社会各方了解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提供了全面丰富的数据和信息,为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沙画回顾

 大会现场以沙画视频的形式,再现了大赛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和成就,以此致敬十年中一路陪伴系列大赛成长的专家学者、研究生教育战线师生、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

十年致敬奖牌颁发合影

 在大会致敬环节,大赛主办单位向十年来为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作出突出贡献的部分单位代表表达敬意,颁发致敬奖牌,他们是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研究生》杂志等部门和机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获得“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的团队颁奖

 翁铁慧、杨卫为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的12支获得“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的团队代表颁发奖杯和证书。

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挂牌仪式

 大会举行了共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挂牌仪式。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武汉市委组织部、杭州市委组织部、合肥市委组织部将共同推动研究生成果转化工作,首批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将落户上海、武汉、杭州、合肥四座城市。

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仪式

承办单位授旗仪式

 大会现场举行了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仪式。翁铁慧、杨卫、裘新共同按下开关,开启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新赛程,杨卫分别向本年度16项主题赛事的承办单位授旗。

2023上海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最后,上海市教委响应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即时启动2023上海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

会场照片

 会场外还设有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图文展,围绕“应运而生”“顺势而为”“乘势而进”“与时而新”四个篇章,展示了十年办赛的变迁与发展,呈现了十年大赛成果与经验。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亓彦伟、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雪梅、张淑林、舒慧生、姜培学、秘书长周杰等出席会议,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主持会议。

 会议由《中国研究生》杂志、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协办,由复旦大学承办。



Copyright © 2017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 | 管理员E-mail:fdgs@fudan.edu.cn
招生热线:021-65643991/65642673    研究生服务中心:021-65642670/65643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