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复旦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全面总结过去三年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对高等教育的最新战略部署,对未来三年如何进一步深化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出新的整体性谋划和系统性部署。
会议下发《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博英行动计划方案(2023-2025年)》,介绍未来三年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这是继2020年复旦大学首次研究生教育大会后,时隔三年再次召开的研究生教育大会。校长金力、副校长张人禾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副校长汪源源主持。
金力:发展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事关“第一个复旦”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为更好发挥研究生教育“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功能,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金力指出,要明确使命,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理想。全校上下要从根本上扭转一些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观念,要强烈呼唤“人梯精神”的回归,把学生摆到教育体系、育人场域和资源配置的中心,把本研一体化作为重要改革方向,做到招生工作贯通、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贯通、教务管理贯通,真正塑造出一个本硕博贯通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要改革范式,围绕创新链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链。要真正实现“建一流大学、育顶尖人才”的时代使命,就要坚持人才培养的结果导向,有“目标逆推”的思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围绕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金字塔的总体水平,造就大批投身自主创新洪流的生力军。下一阶段,学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思路,是围绕创新链各段的不同需求,分类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推动研究生教育的范式变革。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就是把基础研究做到世界顶尖,推动基础学科冲击世界高峰,做出更多更大具有引领带动效应的原始创新成果。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形成符合复旦实际和特点的产教融合新范式。针对基础研究和产教融合的不同任务,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特别是基础学科和专注基础研究的学生,集中力量建“特区”,集中优势促融合,集中精力提质量,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以工程硕博士培养为示范引领,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积极推进专业学位培养的体系性重塑,把创新服务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作为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
要落实路径,校院师生四方共建卓越学术共同体。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永远是培养单位和导师、学生。方案要落实落地,学校层面要加强统筹协调,必须强化跨条线协同、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养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首先要当好“设计师”,发挥培养主体的创新作用,又要当好“质检员”,担起主体责任;导师要更好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研究生要激发创新报国的内生动力,依靠学校、院系、导师、研究生四方共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学术合力和工作合力。
总结第一轮博英行动计划成效,启动博英行动计划2.0
2020年暑期复旦大学召开学校历史上的首次研究生教育大会,出台《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博英计划行动方案(2020-2022年)》(即博英三年行动计划方案1.0),对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
三年来,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抓住历史机遇,全面落实博英计划八大任务和24项举措,围绕“四个面向”构建了“一体两翼”的“高精尖缺”创新型分类培养体系,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双轮驱动的研究生教育格局,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
2020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破万,2023年近1.2万人,达到本科生招生规模的3倍。同时,学科专业、培养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基本相当,实现研究生规模结构量质齐升。实施本博贯通的“卓博计划”以来,四期共录取659位、平均绩点为年级10%的复旦优秀本科生留校攻读博士学位。推免生选择留校直博人数较三年前提高了1.2倍,并由此引领带动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持续提升,“优生优师优培”的整体辐射效应明显。加快布局特色、急需、交叉学科专业,全校一级学科博士资格考试全覆盖;创设院系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近三年累计毕业研究生2.2万人,87.2%的博士毕业生投身研究研发岗位,硕士毕业生中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比例超过85%,质量体系全面建立。
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统筹实施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差异化培养,学校构建起以战略需求为导向-高端科研平台为主体-高水平师资为驱动-一流研究生培养和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目标的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并探索出“专业学位+能力拓展”的“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新模式,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今年,学校在四年一度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首届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位列全国第二。
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对标“中国特色、世界顶尖”的新使命,学校研究生教育还存在有不少不适应、不匹配的短板和问题,对此,学校启动新一轮博英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范式改革。
博英计行动计划从“重塑”到“提质”,学校通过重点实施体系、能力、平台“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范式改革,在“破”与“立”中求新变、育新机,引领复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人禾指出,要打破思维定势,全链条建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构建本研一体化教育体系,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完善全校一体化工作格局。要打破惯性模式,全方位构筑未来拔尖人才创新能力,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改进研究生培养的路径模式和工具方法,全面提升培养效能。从横向上,分类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从纵向上,将能力建设贯穿培养全过程,在入口端深化招考方式改革,在培养端重塑培养流程要素,重建研究生课程矩阵,在出口端围绕综合能力培养目标,明确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学位授予标准和学位论文规范。要打破融合掣肘,全系统打造“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平台。建好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构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母机”;建设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落实多学科协同育人,实现融合创新;实施工程硕博士等专项培养卓越工程师,突破传统“订单式”“接力式”培养局限,开创“划龙舟”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积极探索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开放办学区位优势,推动“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探索高水平国际交流新路径,不断提高复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汪源源指出,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加快各项改革任务推进,按照“一单位一方案”的原则,在学校总体方案框架下,加紧研究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加强布局,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物理学系主任周磊、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代表研究生培养单位,分别作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效交流发言。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作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报告。他着重就《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博英行动计划方案(2023-2025年)》进行详细解读,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未来三年要重点实施的六大方面16条改革举措。从博英行动计划1.0的“夯基础”到博英行动计划2.0的“壮筋骨”,改革接续实施,举措全面升级。
学校党政领导、上海医学院党政领导、机关部处负责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党政领导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负责人,研工组长、研究生教学秘书、教务员以及研究生教育和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同志共近400人参加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