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好导师介绍
彭希哲,1954年生,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口经济学硕士、人口学博士。1991年晋升为教授,2018年获聘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现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市智库)主任、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兼任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妇女研究会副会长等。曾任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公共政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上海市政协人资环建专委会委员等职;同时也担任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PDR)等国际重要学术杂志的编委(顾问)。曾任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议程委员会老龄社会理事会委员、全球环境变化人文研究科学委员会委员(IHDP)和国际地球系统科学伙伴计划(ESSP)科学委员会委员,也曾担任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多个专业委员会的成员。
近年来主要在中国人口发展与政策、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劳动就业与社会性别、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关的研究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2000 年以来,已在国内外出版独著或主编学术专著16 种,发表学术论文15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逾30项,并多次获得省市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政府领导的决策咨询批示。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是中华人口奖、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的获得者。
➋ 育人实践
从1983年前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人口学并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到如今仍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彭希哲教授已与人口学打了37年交道。1991年,他开始担任研究生导师;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如今虽已过花甲之年,他仍在指导一二十个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他不仅是一名顶天立地、不离中国特色的学者,更是一位颇具魅力的教师。
▋亦师亦友,宽严相济
对待学生,彭希哲教授既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是一位喜欢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彭老师知识渊博,涉猎广泛。人口专业理论课上,他总能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从古时期的“小国寡民”,到现在的二孩政策,他详细梳理我国人口思想的发展脉络;为缓解同学们上课时的紧张状态,他也喜欢在课堂上讲笑话活跃气氛,让学生们能够轻松惬意地学习知识。虽已逾花甲,他一直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不单关心学术前沿问题,更关心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爱好与关注热点。
在指导研究生时,彭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因人制宜,讨论研究选题,他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是做好学问的第一步。因此,学生论文选题时,他会先给定大的研究方向,让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选题,因势利导,结合前沿学术领域,帮助学生自我思考,选出有科研价值,有研究兴趣的研究;学生遭遇科研瓶颈时,他会和学生一起坐下来“想办法”,他不会给出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提供相关学术资源,鼓励学生自主破题。同时,彭老师也有对于学生的坚持,他始终强调学术道德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他常对学生们说“宁可写得不好,也不能违反学术规范,文章写不好是能力问题,各人能力存在差异这很正常,但是走歪门邪道搞剽窃,那就是人品的问题,是不能容忍的。”
彭老师曾坦言,“之前我这个人,一看就是很严肃,所以学生会有点怕我,因为我要求比较严。大概在十年之前,我突然发现我招的硕士生跟我儿子是同样的年龄,这个时候我就有种父辈的心态了。”在他看来,学生实际上就像孩子一样,孩子可能会犯错,可能与遇到困难,作为父母就必须引导与帮助。因此他现在还与很多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保持着联系,关心他们的工作情况、家庭生活。2017年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后,彭老师在学生群里发了一句话:“一生教书育人,能有这样的学生和朋友,比得到什么样的奖项都更重要。”正是这种亦师亦友、宽严相济的教学理念,使得彭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能与学生们深入交流,在指导学业时保证学生们既不偏离正道,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常怀感恩,责任传承
在谈及为何选择从事人口学的研究时,彭希哲老师说到,除了责任,更多的是感恩。他曾回忆说:“实际上当时对人口学真的不了解。那个时候想法比较简单,就是国家有需求,系里有安排,那我们就去吧。”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的中国人口学教学研究亟待恢复与重建。为了尽快培养我国人口学人才,系里的老师找到了即将从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的彭希哲,问他是否愿意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支持下研究人口学,并出国深造。就这样,肩负着责任,彭老师成为最早一批留洋归国的学者。
管理学颁奖仪式上,他提到“怀揣中国的情怀, 拥有国际的视野”这两句话,并坦言,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成绩,除了个人努力的因素外,也受益于复旦很多前辈的大力提携,如当年的谢希德老校长、经济学院的洪文达教授等。他说,“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我的幸运,而这些前辈都是我个人成长中的贵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现在对待我的学生、我们年轻的团队成员,很多时候就是带着一种报恩心态。”因此他对教育有更强的责任感,希望自己也能努力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成长,把个人的幸运传递到年轻一代的学者身上去。同时,他也希望我们每一代的复旦人能够传承复旦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怀,成为有理想、有视野、有忍耐、有坚持,有担当的高层次人才,能够继续坚持这样的大格局大胸怀,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的复兴, 提出一点好的建议、创新一点好的方法、解决一点实际的问题、提出一点新的观点。
▋不离国情,立志高远
在谈及苏北农村的知青岁月时,彭希哲老师认为感受更多的是使命。“这段经历对我了解中国的基层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我后来的人生态度和研究导向”,这份现实也让他懂得了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彭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他鼓励学生在基层开展田野调查,参与农村扶贫,希望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时代所需,从而更好地展开研究;希望学生能够着眼中国国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结合起来。
彭老师对学生有着殷切期望,他常常告诫学生:“中国的人口和社会政策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希望短期之间取得成果,收获名利。对青年学者来说,要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避免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扎扎实实地把内功练好。在团队中间,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这样才能把个人的力量融合到群体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是在彭希哲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和他的团队立足我国社会民生实际问题,提供有建设性的解决思路,并在国际交流中,运用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他们参与了“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老龄化问题相关战略与政策的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社会科学大数据运用等跨学科、多类别的研究领域,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投身于为中国人口和社会问题建言献策的事业中,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添砖加瓦。
➌ 学生眼中的导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研究生生涯伊始,同学们成功入学的雀跃之中时常夹杂着一丝学术新兵的慌乱,而这份复杂的情绪总能在踏入彭老师课堂时迅速沉静下来。不论是深奥的理论知识还是晦涩的专业名词,这些课本里生硬的字符,都会在彭老师结合自己丰富人生阅历而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下,化为跳跃的音符,融入学生们的脑海中,滋养着一颗颗学术探索的新种子,而那份对于未知研究领域的慌乱,也随之抛到九霄云外。
在课堂教学方面,彭老师对于教学任务极其认真,比如遇到因公出国的特殊情况,也会找时间为大家补上课程。多少次刚刚结束从外省甚至是海外的学术活动后,来不及稍作休整就立即给学生们上课。弟子们在敬佩之余,也为花甲之年还“拼命三郎”的导师而心疼。
在学术指导方面,彭老师尊重每位学生的学术灵感,鼓励学生们关注前沿和现实的问题,开展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意义的研究,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同时,彭老师经常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提供校内外宝贵的学习实践机会,搭建了多样化的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平台,每两周开展一次的seminar研讨会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师门固定的学术活动,通过邀请多位校内外老师和博士后参与点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术研究课题,鼓励独立研究和表达,提升学术交流氛围。
初入研究生一年级的我,也曾面临seminar演讲选题的困惑,于是我请教了老师,老师用温和的语气让我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然后给我推荐了几个主题相近的学术研究的案例,鼓励我再聚焦研究主题,一番交流令我茅塞顿开,也很感激彭老师在休息的时间如此用心地指导学生。除此之外,彭老师及其家人捐助成立“复旦大学树骏奖学金”,奖励在人口学、公共政策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和项目团队,为推动更多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人口相关领域研究、培养学术科研能力贡献了作为复旦学者的一份力量,也体现了彭老师不忘初心的担当。
▋师者:如父
古人将师者与父并列,师者如父,对于大多数都是异地求学的师门兄弟姐妹,彭老师像父亲般的形象是我们心中伟岸的靠山。“他不仅时刻关心我们的学业进展,也常常为我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操心。”生活中他又像是家人,对师门同学关怀备至。不管工作多忙也抽出时间,一对一的关心我们的状态和近况。不管是学术研究中求之而不得的苦闷还是人生道路上的迷茫都能在彭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中找到答案。
工作上,他是我们的指引者,他经常说,“作为学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避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也要学会在团队中间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这样才能把个人的力量融合到群体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的一些研究方法、思考习惯和工作方式,比如能从全局思考问题、善于从实践中提炼总结出理论上的东西,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无不受益匪浅。在彭老师的教导下,师门的氛围融洽自然,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方面,不同年级的同学都会互帮互助,这都离不开彭老师对学生们的言传身教。
在我看来,彭老师既有长辈的慈祥与严格,也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学术研究上他潜精研思、工作上他兢兢业业、生活上他关怀备至,是团队的中流砥柱,老师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学生,是我们学术和人生上的指路明灯。